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

2019-1-24 18:58:19 新闻来源:江苏都市网

   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

  菜花争妍,凤冈县长碛古寨成了花的海洋。(资料图片)(记者 王鸿 摄)

  1987年7月21日、1987年8月27日、1990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分别刊发了题为《贵州推广遵义粮食生产新经验》《遵义推行旱作农业新法》《遵义地区推广五项农业技术》的消息,对我市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粮食单产提高的做法进行报道。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我市,主要粮食作物指的是水稻和玉米。

  据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原站长罗兴俊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市粮食作物使用的品种主要是高秆易倒伏的地方老品种,抗病能力弱,产量低而不稳定,水稻亩产一般在600至700斤左右。在那个年代,解决温饱成为首要问题。为此,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我市老一代农技专家以杂交优势品种引进、栽培模式改进等为突破口,通过下乡蹲点、办点示范,逐步总结提出了遵义农业实用技术“五突破”(即推广“两杂”品种、旱地分带轮作、育苗移栽、半旱式栽培、两段育秧)技术,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在2000年创历史新高,单产达每亩400公斤。

  当人们有条件吃得饱、吃得好后,我市继续以实施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为抓手,稳定粮食生产。到2008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实现从275斤到1000斤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水稻栽插费工、塑盘抛秧秧龄要求严格、抛秧密度不均匀、通风透光不好等缺点,余庆将旱育保姆育旱秧、抛秧和宽窄行栽插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了无盘旱育宽厢丢秧技术,并成为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729-2011)。与传统塑盘抛秧、传统栽插相比,一亩可节约35-40个塑盘,节约栽秧用工1个以上,却比常规栽培增产10%左右。

  2012年后,人们对吃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我市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了调整,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水稻采用绿色高效稻作制,运用无纺布旱育秧、规范化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开展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实现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优质安全;玉米采用集成应用绿肥聚垄免耕、旱地分带轮作、旱地宽厢宽带、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机械化种植、缓控释肥、免耕栽培、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技术,开展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

  在绿色高效稻作制中,我市积极探索稻经(蔬菜、油菜)轮作、稻禽(鸭、鹅)协同、稻鱼(虾、蟹、鳖)共生等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新模式,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我省农村稳粮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如位于湄潭县的贵州满地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稻虾共生”模式,其生产的优质稻米销往香港等高端市场,稻米每斤价格最低28元,再加上小龙虾的收入,亩均效益万元以上;贵州湄潭茅坝龙脉皇米有限公司采用“稻鸭共生”的有机栽培模式,其田园订购价格高达3万元每亩,“万元田”在黔北大地已成为现实。

  “通过一系列措施,近年来我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市对农业实用技术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据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邓小华介绍,目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心是要围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这个主题,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和农村劳动力缺乏这个大背景下,全力推进绿色稻+、鲜食与青贮玉米、多用途油菜、早熟马铃薯机械化、特色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应用及推广,加强产学研推合作,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创新发展,积极为藏粮于技、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 查静)



汽车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财经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0-2013 www.waic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QQ:1398651442